湘蓮的發展
湘蓮的發展
明、清之際是湘蓮發展的鼎盛時期,它不僅在湘潭縣大量種植,鄰近湘潭的衡陽、衡山、衡南等地,以及更遠一點的祁陽、耒陽等地也廣泛栽培,特別是衡陽小西門外有:“西湖十里白蓮花”,成為衡陽八景之一。因而封建王朝在小西門設有“蓮實局”,專收蓮子稅。清同治十三年(公元1874年)《衡陽縣圖志》載:“衡陽歲收蓮實有稅者六千余萬斤,斤二百錢,值錢一千二百萬。”
清末,湘蓮生產逐漸衰落。民國時期,湘蓮有一定的發展,為湖南大宗出口特產,產量和出口量為全國之冠,暢銷湖北、廣東、上海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等省市,并由廣州轉銷香港和南洋各埠,深受國內外市場歡迎?谷諔馉帟r期,湘蓮生產又趨衰落?箲饎倮,湘蓮恢復出口。1946年《湖南經濟》載:政府提倡湘蓮生產,“在不妨礙糧食生產的原則下,方應努力于質的改良與量的增加”。蓮的生產稍有提高,但因蓮子稅重,蓮農無利可圖,多將蓮田改種水稻,蓮子生產逐年遞減。
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50年代中期便開始注意了發展蓮子生產。60年代,在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設立了水生植物研究室,在湘潭縣成立了“湘蓮研究所”,省供銷部門也成立了“湘蓮研究所”,湘蓮栽培技術的科學研究逐步開展起來。60年代全省有計劃地進行了品種更新,重點推廣湘潭縣良種白蓮“寸三蓮”以取代紅蓮,并在湘潭聘請蓮農技師分別到湘陰和漢壽幫助試種,每畝單產由10來斤提高到100市斤以上。此后,湘潭良種迅速普及到全省各蓮產區。
1975年,常德西湖農場正式列為湘蓮外銷基地。1979年,湘潭、漢壽兩縣定為湘蓮出口基地,國家在貸款、化肥、農藥方面予以扶持,使蓮子生產迅速發展。此外,各地先后建立了一批國營和集體蓮場,現有國營蓮場兩個(華容縣隆慶蓮場和益陽縣蓮場),集體蓮場10多個。由于采取了多種措施,全省湘蓮得到逐步發展。1979年至1981年,植蓮面積達到13萬畝左右,常年產量5至8萬擔。1984年植蓮面積猛增到31.79萬畝,產量突破35萬擔,創新中國產蓮的歷史最高水平。
在全省植蓮面積大大增加,產量、質量迅猛提高的情況下,湘潭蓮子始終占優先和主導地位。1982年9月,國家商品檢驗局對湘蓮進行了嚴格的測定,結論是:湘潭湘蓮含粗蛋白18.7%,粗脂肪1.91%,總糖55.8%,還原糖6.43%,是低脂肪、高蛋白優質品種。1985年武漢市商檢局把湘潭的“寸三蓮”和福建的建白蓮,江西的贛白蓮,湖北的湖蓮,進行了一次養分對比測定,結果在10項指標中,湘蓮在糖分、淀粉、蛋白質、脂肪、磷、鈣、粗纖維等7項主要指標上優于其它蓮種,使湘蓮的優質品地位,更加令人信服。1987年在北京全國首屆食品博覽會上,湘潭“寸三蓮”榮獲頭獎。
|